团队联系方式
团队介绍
以邵新宇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从上世纪末以来,结合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针对航空航天、航海、汽车、机车等行业高端装备自主研发的迫切需求,围绕大功率激光加工/激光多能场复合加工方向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针对汽车制造中激光加工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严重不足问题,团队经10 余年"产学研用"攻关,开展基础理论、工艺方法、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等全方位创新,攻克了三维曲面焊接控形控性、曲线不等厚板复合拼焊、非穿透精密切割等国际难题。自主研制了57 类126 个品种激光焊接、切割系列装备,实现了产业化,成套工艺装备在上海通用、江铃(福特)、神龙、广本、一汽、长城、江淮等300多家企业应用500多台套,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2012年至2014年的11次国际公开招标中,与ABB、KUKA等国际一流公司竞争,10次中标,本年度至今,又有18条生产线中标,成果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动力定位全回转推进器是高性能海洋装备走向深远海的关键动力装备,我国已掌握2000kW以下的制造能力,服役于深远海、5000kW以上全部依赖进口,且被技术封锁。邵新宇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海洋领域第一个制造973项目"高服役性能海洋动力定位装备制造的基础研究",围绕海洋装备高抗腐蚀疲劳性能的要求,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激光多能场复合加工研究工作,实现以5000kW全回转推进器为代表的高服役性能海洋装备的自主制造。此外,研究成果还应用到航空航天、机床、国防等领域。
创新团队现阶段的主要工作:针对大型厚壁构件大拘束度焊接变形大、易产生裂纹、强韧性不匹配、接头组织性能难以稳定控制的难题,研究激光-电弧-磁场复合能场焊接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探索复合能场对材料的协同热力作用机理,掌握多源复合能场焊接过程接头组织和形状演变行为及其对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厚壁构件窄间隙多层激光-电弧-磁场复合焊接过程稳定性和缺陷抑制条件,为大型厚壁海洋装备构件高效、高质量、高可控的焊接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导师介绍
邵新宇,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目前担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具体介绍: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65
段正澄,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该领域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研究方向: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 数控技术、 柔性制造系统。
具体介绍: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4
黄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专委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激光及相关特种加工、专用特种装备、数控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及教学工作,重视多学科交叉,不断开展新工艺技术及其装备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化开发,形成了工艺、装备、数控技术相融合,光机电一体化深度结合的研究特色。主持或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企业发展重要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研究方向:数字化制造装备、激光及特种加工技术。
具体介绍: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6
王春明,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高能束及特种焊专委会委员,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顾问。
研究方向: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激光加工过程与质量的在线检测原理与技术、激光焊接新工艺新技术、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构件的激光焊接技术、列车车体的激光及其复合焊接技术、超高速激光切割技术、材料激光表面改姓技术、塑料的激光透射连接技术等。
具体介绍:http://mat.hust.edu.cn/T/WangChunming.htm
龚时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装备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并在宜昌电工仪器厂(现为宜昌机床集团)参加工作;199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数字化装备控制与数控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大型、重载、多轴联动数控机床核心关键控制技术研究,研发了一种采用上下位机双CPU体系结构的七轴五联动控制平台,全面满足了装备的特种控制需求;研发基于激光焦点位置的多轴联动插补算法、姿态控制技术等激光加工关键技术,突破焊接过程的实时检测、多轴动态补偿等难点,实现三维空间轨迹自适应跟踪控制;面向高端光电子制造装备,研发了光电子芯片的检测和分选控制系统,实现光电子制造中复杂的工艺流程、精确的时序配合要求、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控制等功能。
研究方向:数字化装备控制、 数控技术。
具体介绍: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5
马修泉,研究员,1999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2003年至2006年于北京大学量子信息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激光冷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实验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获得无线电物理的硕士学位,2006年至2011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超快光学中心从事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光纤光学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电气工程学的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于美国JDSU公司(后重组为Lumentum公司)的商业激光部(Commercial Lasers)下面的高级科研组(Advanced Research)先后担任高级工程师(Senior Optical Engineer)和主任工程师(Staff Optical Engineer)并主要负责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应用方面的创新工作,2015年9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从事激光加工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激光加工过程中激光与材料的作用机理、 新型大功率激光器的加工应用、 新型材料的激光器定制与工艺创新。
具体介绍: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714